boyu危机与应对: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伴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好转,在后疫情时代政策落实细化、国民健康理念深化、企业抗风险能力逐渐优化等有利形势下,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创新也将被有效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对全球各行业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体育相关产业在疫情期间遭受重创,在此逆境下求生存的同时,可以看到其衍生出了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伴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渐好转,在后疫情时代政策落实细化、国民健康理念深化、企业抗风险能力逐渐优化等有利形势下,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创新也将被有效推进,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为此,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时代,我国体育产业所面临的危机,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路径,旨在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疫情突发给国内的体育企业带来了不小冲击,其中体育场馆服务业和体育培训业由于其线育人群参与的特殊性和抗风险能力不足而受损较大,如健身房、球类场馆以及运动项目培训班等。
因其多采用场地租赁、线下经营的传统模式,场地租金和员工工资的成本构成偏高,在运营上很容易受到消费群众的影响。
疫情期间,全国所采取的居家防疫举措严格限制了人群的聚集,体育活动场所关闭,人群聚集型企业无法正常开展业务,客户群体难以被维持和开发,导致多数体育企业陷入了“无消费者”的困境,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盘活。
相关部门在对中国的百家体育企业进行调查后显示:77.19%的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下跌,21.05%的企业面临着用工困难;66.67%的企业业务几近停滞延期,14.04%的企业表示经营受疫情影响较大。
从体育消费来看,国人的体育消费是建立在经济收入(客观)和体育价值观(主观)这两大基础之上的。
随着近些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以及“全民健康”、“体育强国”等政策与健康理念的提出,我国体育人口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体育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但是疫情期间,由于多数行业面临着停工停产的窘境,处于“待业”状态的民众收入锐减,相应的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也大幅削减,而居家隔离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民众参与型体育消费的骤减,如体育健身、体育旅游、体育娱乐等行业表现均不乐观。
另外,体育赛事的停办或延期也导致民众观赏型体育消费的下降。据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调查显示,体育竞赛表演业的总产出为292亿元,以平均数来估算,体育赛事暂停一个月至少将损失20亿元的产值。
因此,疫情所导致的体育消费锐减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亏损,特别是在当前体育产业发展的“快车”进程之下。而在疫情之后,短期内人们对聚集性运动的警惕性依然会造成体育消费处于一种“平淡期”,由此可见,我国促进体育消费增长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2020年3月,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发布联合声明,决定延期一年举办东京奥运会。
作为全球最受瞩目的世界最大体育赛事,奥运会的延期举办给日本以及全球的体育产业都带来了不小冲击,参与奥运会的体育品牌赞助商、体育赛事转播商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体育产品制造商等都面临着巨大压力,而此前相关体育企业为了能够借助奥运会的经济效应来获得长足发展,不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延期后的东京奥运会无形之中造成了企业一年的隐性亏损和良机的错失,更何况目前全球的防疫情况依然不容乐观。
另外,为避免与延期后的东京奥运会产生冲突,2021年的预定赛事也调整,以此带来的体育赛事堆积、叠加等问题将给赛事的筹备工作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国内,按照原定计划,中国将在2021年相继承办世界室内田径世锦赛、第31届世界大会、第14届全运会、第三届亚青会等,这些赛事的规模、水平和影响力,给国内的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而目前受疫情影响,举办日程还需认线年如果没有疫情的影响,各项赛事将如火如荼的相继举办,依靠奥运会和体育赛事带来的经济效应和体育人文精神的传播效应,全球体育产业在市场开拓、产业升级融合、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获得大跨步式发展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但是体育产业并没有因此止步,在疫情逆势之下,体育从业者们迎难而上“疫中寻机”,体育产业也到了“破局重生”的关键时刻。
在此境况下,体育产业从业者开始为求生存、降损失寻求破局之道,如何维持原有的客户群体,开辟新途径来满足消费者在居家环境之下的主动健康需求,成为各大体育企业的“发力点”。
因此,利用互联网搭建线上平台,借助网络直播进行线上产品的销售和提供健康服务的热门形式开始出现,并成为了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发展新的“主旋律”。
如安踏、李宁等体育用品制造商就利用抖音、快手、微博等直播平台,将疫情期间的产品销售与推广由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安踏推出全员零售项目,旗下的三万多员工联合经销商化身微商展开运营。
至此,疫情下“互联网+体育”模式获得了迅速发展,提高了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体育消费服务的能力,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线上消费的习惯。
但是随着我国的疾疫被有效控制,社会活动秩序开始有序恢复,体育产业逐渐回归,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的主战场仍将回归线下。
此时,居民健康意识得到了空前加强,全民的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需求被再度放大,体育消费将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体育产业在历经此次“寒冬期”后,必然会出现“反弹效应”。
而疫情期间所搭建的一系列线上运营平台所发挥的功效将被再度续写,前期致力于线上开发的企业得以快人一步,率先开始“线上+线下”的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回顾新冠疫情突发给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的沉重负担,加之当今社会由运动不足引发的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因此,“体医融合”的健康服务功效受到了学界的高度关注。
2016年,国务院在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就曾提出:要通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体医融合”作为医学思路与体育方法相结合的产物,以协调医疗资源供给矛盾为目标、治理社会体质健康问题为核心、推进体育与医疗产业优化为根本,成为产业融合时代体育健康服务业改革的新路径,它不仅可以解决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促进体育健身服务发展的多样化和精确性,还能促进体育和医疗产业的整合。
目前,我国的“体医融合”主要采用的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即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第三方的医疗机构,设立体质监测站来对特定的人群进行体质监测和管理,由医疗和运动康复专家来开具运动处方,并给予线上和线下的科学健身指导。另一种是医疗机构或医院的健康指导中心模式,例如2016年江苏省在常州奥体中心开办体育医院综合门诊部,设有内科、康复医学科、运动医学科、医技科等多个科室,这是国内“体医融合”的一个典范,为国内“体医融合”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
在“体医融合”的功效之下,体育与医疗产业融合开发新产品的可能性极大,其产品的卖点在于对体育运动过程进行科学的量化控制,创造出可用于量化控制的产品,如具有量化控制的处方(方法或原理)、用于量化控制的仪器设备以及相应的配套服务等,并实现此类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形成完备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另外,体育与医疗健康服务产业的融合可以通过树立“共建共享”观念,在巩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提供更优质、全面的产品服务,升级产业结构,扩大产业利益链。
例如,体育产业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医疗产业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二者在此基础上共同培育体育医疗康复业等新产业,形成预防——治疗——康复——运动四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
在探求“体医融合”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缺少相关法规政策:体育与医疗产业实现融合发展是需要政策来引导的,单靠市场企业难以突破行业限制,体育与医疗部门同样需要通过政策支持才能打破行政和管理上的约束,实现紧密的协同配合;专业体医人才不足,院校培养体系漏洞过大;配套实体产业发展滞后,相关企业面对市场风险时,缺乏产业信心和资金支持。应对举措:制定“体医融合”的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产业发展;院校创新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合作共同培育复合型人才,同时发展体医人才培训产业;加强政府引领,多渠道吸纳和统筹安排资金,企业要积极探索树立产业信心。
随着新冠疫情的褪去,后疫情时代社会活动空间的限制性被逐渐打破,体育赛事开始回归到人们的视野当中,面对沉寂已久的赛事活动以及大批充满热情、渴望重燃“卡路里”的体育运动参与者,体育赛事的有序“重启”和体系的更新升级十分重要,如何利用体育赛事的开展来拉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继而带动相关体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产城融合”成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一条新路径。
因此,国内多数省市开始结合自身的特点,积极探索,打造属于自己的“体育城市名片”,以此来激发城市的体育文化氛围,激活城市体育产业的潜在动能,提高城市知名度。
近些年,城市马拉松赛事的开展可谓“风生水起”,凭借着马拉松这种热烈的运动方式,吸引了无数跑友的关注和参与。
根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共举办了1828场马拉松赛事,其覆盖面达到了全国的31个省市,参加人数达到712万。
以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例,其创办于2003年,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2007年12月被国际田联评为“国际田联路跑金牌赛事”,现在厦门马拉松已被打造成中国著名赛事品牌,成为厦门名副其实的“城市金色名片”。
究其成功的原因,一是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或文化背景以及发展规划,制定特色的体育赛事发展目标;二是借助体育经纪公司和媒体报道来助推赛事的推广和城市形象的宣传;三是开展配套的群众体育活动,促进全民参与;四是借助体育赛事开拓体旅市场,创造和推广地方文化。
城市马拉松赛事仅仅是“城市+体育赛事”的一个缩影,其成功的典例为城市打造特色赛事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方面,城市经济实力的提高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和承办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必要保证;另一方面,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溢出性效益在助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
由表1可见,目前我国体育城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其创造的第三产值排名也基本上位于前十以内,由此猜想城市体育的发展与第三产业的创造力之间关联性较强。
究其原因:体育城市排名是从城市的体育环境、体育资源、体育产业、体育事业四个维度进行评价的,而体育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与体育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依附关系,二者相互助力、共同发展。
因此,城市体育赛事的开展作为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助推城市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城融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此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依托冬奥会构建冰雪产业、青岛市开展大型竞技赛事助推体育产业发展为例,探究城市与体育产业实现良性发展的方法路径。
河北省张家口市借助2020年冬奥会在国内举办的冰雪热潮,抓牢“冰雪红利”,大力开展以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文化和旅游、冰雪教育和培训、冰雪赛事为一体的冰雪产业新模式。
在政府的推动下,冰雪场馆建设、冰雪论坛会展、冰雪运动进校园以及针对资本市场的融资举措都大大助推了河北省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城市与冰雪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后疫情时代,在居民健康意识觉醒、体育消费提升以及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驱动下,冰雪产业总规模将有望在2022年超过8000亿元。
除此之外,青岛政府还积极开展全动,鼓励竞技体育的发展。据统计,青岛运动队获得的国际级金牌有117枚,国家级金牌达到321枚。体育专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数量也增长迅速,目前建成了7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体育产业在青岛城市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体育彩票年销售超21亿元,年均举办40多项省级以上的大型竞技赛事。
同时,青岛市还利用其优越的地理环境,着重发展“体旅”产业。《青岛市“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显示,青岛市正在加快布局“一核聚集、两带展开、五区支撑辐射”的全市体育产业发展空间,“产城融合”将在政策的引导下快速推进。
疫情终会散去,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也将通过“聚汇融合”逐渐“获得新生”,经历疫情“洗礼”之后的国民健康意识得到了提升,我国的体育价值观念也得以深入人心。
体育企业的抗风险意识以及力求突破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的动机都得到了前移。但是体育产业的聚汇融合之路一定是曲折上升的,始终伴随着创新与突破,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而只有抓牢政策,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追求创新升级,才能够在体育产业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