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鱼官网登录入口清华体育产业研究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发展史(上)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北方地区主要属于温带气候,冬季寒冷多雪。古代北方民族与雪共生、与冰共存,从抵御冰雪逐渐发展为利用冰雪,发明出滑雪板、滑雪杖、雪爬犁、冰鞋、冰床、冰爬犁等工具,用于出行狩猎、交通运输、军事战争、礼仪庆典、观赏嬉戏、强身健体等。特别是在运动游戏方面,古人创造出狗拉雪橇、速度滑冰、花式滑冰、冰上射球、冰上蹴鞠、拖冰床等项目,构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中国古代冰雪运动。本文共上、下两篇,上篇为雪上运动发展史,下篇为冰上运动发展史。
雪,如无暇美玉,似洁白梨花。雪,既是自然的神奇造物,又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众所周知,雪的形成受到季节和地域因素的限制。正如古诗所言,春日杨柳轻扬,冬日雨雪纷飞;北方之雪大如席,南方之雪不及地。中国北方地区主要为温带气候,冬季寒冷而多雪,为人们有意识地开展雪上活动创造了前提条件。自上古时期起,中国北方先民在与雪共生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发明制造了滑雪板、滑雪杖、雪爬犁等雪上器具,并广泛应用于狩猎采集、交通运输、体育运动、观赏游戏等诸多领域,逐渐形成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雪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以立姿,持雪杖,借助于雪板在雪地上滑行——这是如今我们对滑雪运动的定义。的确,在今人眼中,脚踏雪板、手握雪杖可谓十分标准的滑雪姿态。如果我们希望了解雪上活动的历史发展,或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古人是否已经如我们一样掌握在雪地上滑行的技巧?雪上活动的起源究竟可以追溯至何时何地?
现有实物和图像资料表明,生活在欧洲北部和亚洲中部严寒地带的人类至少在数千年前就已经掌握了滑雪的技巧。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滑雪地域之一,中国拥有悠久的雪上活动发展史。2005年,人们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蒙古族乡的敦德布拉克岩画中发现了可能表现滑雪狩猎内容的图像。该岩画位于阿尔泰山西南麓、敦德布拉克河上游的沟谷中,由多处岩棚组成。1号岩棚宽3.5米、高0.8米、深1.7米,其凹凸不平的岩壁上显示出四组人物画面,以及野牛、野马等动物图案。在这四组人物画面中,第一组为手持弓箭的射猎者,第二组为两位舞者,第三组共有10人,第四组共有4人。其中,第三组画面上有4人的轮廓较为清晰。他们采取站立的姿态,膝盖弯曲、臀部上抬、身体前倾,脚下似乎蹬着短小的滑雪板、手上抓着一支雪仗。考古学家根据岩画的表现内容、所用颜料和存在形式推测该滑雪狩猎岩画的年代应在距今1万年左右,即旧石器时代晚期。
另一处滑雪狩猎岩画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冲乎尔乡塔合尔吐别克,是当地一位牧民在放牧时偶然发现的。与敦德布拉克的彩绘岩画不同,这件岩画是凿刻而成的。从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左侧有一位滑雪者,两脚分别踏着一支滑雪板,两手各持一支滑雪杖,背上还有一物,可能为狩猎工具;右侧有山羊和狼各两只,呈上下分布,距离滑雪者最近的山羊体型较大,作奔逃状,动感强烈。经岩画研究专家分析,该岩画的制作年代约为公元前900年至公元前800年。
滑雪活动的起源建立在相应的物质基础上。新疆阿勒泰地区具备滑雪活动诞生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比如属于温带性气候,冬季寒冷、降雪量大,且存雪时间可长达半年;山地和森林分布较广,地形适宜滑雪,且木料供应充足;动物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开展狩猎活动;存在多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证明自古即有人类活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阿勒泰地区至今尚未获得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古老而实用的滑雪活动得以保留下来,成为我们探索滑雪活动起源的一种见证。如今,一些居住在阿尔泰山区的当地人还掌握着利用木材和马腿毛皮制作“毛皮滑雪板”的手艺。这种传统滑雪板一般选用成年马前腿外侧的顺毛皮作为原材料。上坡时,滑雪板底部毛皮逆茬,可以防止倒滑;下坡时,滑雪板底部毛皮顺茬,可以增加速度。当地人在滑行时还会使用一根十分结实的滑雪杖。它可以用于保持平衡、调节速度、支撑行走、悬挂物品、击打猎物等多种目的。可以说,毛皮滑雪板的制备充分展现了当地人就地取材、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主要生活在北接西伯利亚,南抵阴山,西至阿尔泰山,东达长白山的广大地域。这片辽阔的狭长地带风光无限,高原、山脉、丘陵、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沙漠相互交织。根据文献记载,北方民族自古就有开展滑雪活动的历史传统。目前已知最早的相关记录出现在《山海经》中。《山海经》是志怪古籍,一般认为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其卷十八《海内经》记:“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蹄善走。”东晋学者郭璞在《山海经注》中对此句征引《诗含神雾》注释:“马蹄自鞭其蹄,日行三百里。”南朝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征引《魏略》记:“乌孙长老言北丁令有马胫国,其人声音似雁鹜,从膝以上身头,人也,膝以下生毛,马胫马蹄,不骑马而走疾于马。” 这三条文献所探讨的同一支北方民族丁零亦写作钉灵、丁令,秦汉时期游牧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介于北纬约51-56度之间)一带。根据以上文献,丁零人膝盖以下长着毛,生着如马腿和马蹄一般的腿脚。他们不用骑马,而是通过鞭打自己的双脚,每天就能跑三百里路。显然,人是不可能长着马腿和马蹄的。这很可能是对丁零人手持滑雪杖、脚踏类似阿勒泰居民使用的毛皮滑雪板进行滑行的一种描述。
《隋书》卷八十四《北狄传》记录了隋代北方民族室韦从事雪上活动的情况:“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冬则入山,居土穴中,牛畜多冻死。饶麞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室韦亦作失韦,北魏史书始有记载,隋朝时期分为五个部落,主要分布于今嫩江、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上游和洮儿河这一范围(介于北纬约45-53度之间)。根据《隋书》中的描述,五部落之一的北室韦地处偏北地区,冬季常有积雪。北室韦人为防止陷入雪坑中难以自拔,采取了“骑木而行”的方式,也就是借助木板在雪地上滑行,以便开展雪上狩猎活动。
《通典》卷二百《边防十六·北狄七》则更为详细地记载了隋唐时期另一支北方民族拔悉弥使用雪上器具的情况:“拔悉弥一名弊剌国,隋时闻焉。在北庭北,海南,结骨东南,依山散居……其人雄健,能射猎。国多雪,恒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楯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衣之,令毛著雪而滑,如著屧屐,缚之足下。屧,先叶反。屐,巨戟反。若下阪,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上阪即手持之而登。”拔悉弥亦作拔悉密、拔悉蜜、弊剌,初在今新疆,后迁往今蒙古国的鄂尔浑河流域(介于北纬约47-50度之间)。与“骑木而行”的北室韦人类似,拔悉弥人因所居之地多雪,常常“以木为马”,也就是用木板代替马作为出行工具,乘着它在雪地上追逐猎物。这种滑雪板形似横杆,前端翘起,下面包裹顺毛马皮,使用时像穿鞋一样用绳带绑在脚下。下坡时速度惊人,可快过奔跑的鹿。平地时,用滑雪杖撑地行走,好像水中行船。上坡时,可把木板解下手持行进。可见,拔悉弥人能够根据不用的地势条件,灵活地运用滑雪板和滑雪杖,使之服务于狩猎活动的需要。
《通典》还记载了居住在拔悉弥西北方向的结骨人乘“木马”打猎的情况:“结骨……冬积雪,往来险阻……其国猎兽皆乘木马,升降山险,追赴若飞。” 结骨,汉代称作坚昆,唐代称作黠戛斯,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看来,木质滑雪板同样是结骨人出行狩猎的重要工具,而且非常适宜在有一定地势差异的山区使用,可以产生如飞一般的滑行效果。
综上所述,早至史前时期,晚至隋唐时期,生活在北方高纬度地区的一些民族已经掌握了制作滑雪板和滑雪杖的工艺,并且能够在日常出行和打猎时熟练地使用滑雪器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古人已经知晓在滑雪板底部加覆顺毛马皮,从而减小摩擦、提高滑行速度的制作技巧。这样的滑雪板在当时可谓十分先进了。此外,无论是使用马的皮毛作为原材料,还是直接将滑雪板称作“木马”,都从侧面反映出滑雪活动对上述北方民族的重要意义。雪地上的“木马”如同草原上的骏马,赋予北方民族在追逐猎物时所必须的速度和力量,成为了其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雪上活动诞生于人类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在长达数月冰封雪飘的环境中,古人为了获取生存所必需的食物和衣物,或许在历经无数次的尝试后,又或许是一次偶然的发现,终于掌握了在雪地上自主滑行的能力。当基本的物质需求达到满足后,休闲游乐的属性便日益在雪上活动中得到展现。古代有哪些赏雪和戏雪活动?雪上活动又发展出哪些新功能?
记载宋元时期的史书、文人笔记、诗词和绘画作品中多有关于赏雪和戏雪活动的描述。《宋史》卷一百一十三《礼十六》中记录了雍熙三年(986年)十二月一日遇大雨雪,宋太宗喜出望外,在玉华殿宣召近臣言:“春夏以来,未尝饮酒,今得此嘉雪,思与卿等同醉”,后设宴与群臣一同庆祝。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也曾在其笔记集《涑水记闻》中记录一则“喜雪宴”:“十一日,赐两府、两制宴于中书,喜雪也。”“两府”指掌管军事的枢密院和掌管政务的中书,“两制”指翰林学士和中书舍人。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十二月的市井景象:“此月虽无节序,而豪贵之家,遇雪即开筵。”南宋吴自牧也在《梦粱录》中如此描述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十二月:“豪贵之家,如天降瑞雪,则开筵饮宴。”正所谓“瑞雪兆丰年”,将雪视为丰收的象征、以宴饮迎接瑞雪降临,已经成为宋代权贵的一项传统活动。
堆雪狮是当时颇为常见、极富特色的赏玩活动,上至皇贵,下至民间,无人不喜。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回忆了宫廷赏雪的主要内容:“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进大小雪狮儿,并以金铃彩缕为饰,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及滴酥为花及诸事件,并以金盆盛进,以供赏玩。”对比旧都汴京,临安的雪景自然更难得一见。为了庆贺降雪,宫廷里要堆起大、小两种型号的雪狮,并为它们挂上金铃铛、绑好彩色丝线,同时还要制作雪花、雪灯、雪山等赏玩之物,装盛在金盆中进奉。《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十二月的东京“塑雪狮,装雪灯,以会亲旧。”民间的雪狮虽然不及宫中华丽,却也能为亲友相聚增添热闹的氛围。
狮子在汉朝时期传入中国,而其形象早在汉代之前已经出现在中国。随着后世的发展和传播,狮子逐渐具备了威武雄健的艺术形象和守卫辟邪的文化意涵,颇受古人的欢迎和喜爱。北宋文学家张耒在《戏作雪狮绝句》中生动地描绘了雪狮子看似威风凛凛、实则非真猛兽的可爱模样:“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争眉霍眼人谁怕,想你应无熟肺肠。”元代世人谢宗可也作过一首《雪狮》,诗中将威武霸气的雪狮子形容得连熊罴、犀牛和大象都甘拜下风:“幻出狻猊雪一团,玉光如焰起毫端。棱棱冰霰藏锋锐,飒飒风霜满肺肝。气逼熊罴应股栗,威临犀象亦心寒。从人错认盐形虎,莫向朝阳仰鼻看。”南宋诗人王沂孙作过一首《声声慢·催雪》,描写的是头戴茸帽、身披貂裘的诗人燃起了炉火、准备好羔酒,一旁“等塑狮儿”的佳人也拿出“彩索金铃”,只等雪花从天而降,便可与友人相会赏雪。南宋诗人华岳作在一首《雪狮儿》中写自己因为用橘皮代替金铃装饰雪狮而引人发笑:“却将冻手和衣拍,笑我金铃用橘皮。”橘子皮或许不如金铃符合制式,却取自平常生活,显得趣味盎然。
如前所述,隋唐时期生活在北方地区的北室韦、拔悉弥、结骨人已经学会驾驭滑雪工具。到了元代,史书中继续出现关于北方民族使用“木马”出行和狩猎的记载。《元史》卷六十三《地理志六》中写道:“(吉利吉思者)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颇知田作,遇雪则跨木马逐猎”“(撼合纳)其境上惟有二山口可出入,山水林樾,险阻为甚,野兽多而畜字少……冬月亦乘木马出猎。”吉利吉思是居住在今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诸部落。撼合纳可能居住在今叶尼塞河上源贝克穆河流域。这些北方民族在冬季时也会踏着木质滑雪板外出打猎。
《史集》是伊儿汗国丞相、史学家拉施特(Rashīd al-Dīn Ṭabīb)于14世纪初主编的一部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历史巨作。全书包含三部,其中第一部《蒙古史》是研究中世纪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的重要资料。根据书中记载:“突厥斯坦和蒙古斯坦的大部分地区都知道察纳。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豁里、乞儿吉思、兀剌速惕、帖良古惕和秃马惕[等部落]中对它尤其熟悉。因为这种[交通]工具在这些地区[特别]适用。”巴儿忽真-脱窟木可能是今贝加尔湖东西广大平原地区。生活在这里的诸多部落都在使用察纳这种工具。察纳到底是什么呢?根据《史集》记载:“在他们(森林兀良合惕部落)国内,山和森林很多,而且雪下得很大,所以冬天他们在雪面上打到许多野兽。他们制造一种叫做察纳的特别的板子,站立在那板上;用皮带作成缰绳,[将它拴在板的前端,]然后手拿着棒,以捧撑地,[滑行]于雪而上,有如水上行舟。他们就这样用察纳[滑雪板]驰逐于原野上下,追杀山牛等动物。除自已踏着的察纳外,他们还拖着联接起来的另一些[滑雪板]走,他们将打杀的野兽放在上面。即使放上两、三千曼[重荷],花不了多大力气就可以轻快地行走在雪层上。”这段文字不仅清晰地指出察纳是一种滑雪板,而且详细地描绘了以上森林部落如何使用滑雪板:除了用于基本的出行狩猎,他们还会将多个滑雪板连接起来,使其变成雪拖板,用于运送沉重的猎物。显然,这一发明巧妙地利用了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原理,是古人劳动智慧的另一体现。
这一时期的文献中还出现了狗拉雪车的记载。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地理书《元一统志》卷二《开元路》记:“狗车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狗车形如船,以数十狗拽之,往来速运。”元代的开元路隶属于辽阳行省,管辖范围最广时南抵长白山,北达外兴安岭,西起松花江上游,东至日本海。开元路是女真一族的活动区域。女真属于肃慎族系,是生活在东北地区历史悠久、传承有序的民族,与先秦时期的肃慎、汉魏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靺鞨存在族源关系。1115年,女线年,蒙古灭金。元代时,部分女真人继续留在东北地区。他们使用狗车作为冬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狗车的车身用木板做成,形制简单,使用轻便,造型似船,由数只或数十只狗在前面牵引。按照元代一尺约合35厘米换算,狗车长约350厘米,宽约70厘米,是一种比较大型的雪上器具。
为了保证中央政府对广大边远地区的有效管辖,邮驿制度在元代得到了大力发展。根据《元史》和《经世大典》记载,当时全国共设立了1519处驿站,蒙古语称之为“站赤”。《元史》卷一百一《志第四十九·兵四》记载:“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未有重于此者焉。凡站,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而在辽阳行省,有一种特殊的驿站,名为“狗站”,正是以狗车作为交通工具的驿站。根据记载,“辽阳等处行中书省所辖,总计一百二十处:陆站一百五处,马六千五百一十五匹,车二千六百二十一辆,牛五千二百五十九只。狗站一十五处,元设站户三百,狗三千只,后除绝亡倒死外,实在站户二百八十九,狗二百一十八只。”可见,狗车在元代东北地区的使用较为普遍。除了用于传递军事情报,驿站也是其他讯息、物资和人员相互流通的重要渠道。
总而言之,宋元时期雪上活动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扩展,从主要应用于狩猎采集,拓宽至应用于交通运输、军事通信、休闲娱乐等其他领域,不仅在古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在国家和地区的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古人对雪的认识日益深入,雪上活动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改进,其地域分布和形态特征逐渐稳定下来。在农耕地区,雪上活动服务于生产的属性退居边缘,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其主要特征。在渔猎地区,雪上活动则表现出更强的实用性,以及一定的竞技性和娱乐性。具体而言,雪上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哪些继承和发展呢?
明清时期,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赏雪和戏雪活动都深受人们喜爱。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曾经多次写下喜雪的诗歌。《明史》中有一则记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宣德五年(1430年)十二月下了一场大雪,明宣宗十分欣喜,特意写就《喜雪诗》一首,并设宴与群臣共赏。《国朝典故》卷二十七《宣宗皇帝御制诗》中收录了两首《喜雪歌》。其中一首作于宣德四年(1429年)十一月十五日。明宣宗在诗序中明确表达了天降瑞雪对百姓生活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意义:“朕承天序,位群臣万姓之上,夙夜劳心,以生民为虑,仰荷天地祖宗之祐,下资文武之臣协赞燮理之助。及兹一阳将复,六出呈祥,盖来岁丰稔之兆,遂作喜雪之歌,与群臣共乐之。已敕光禄赐酒馔,对此瑞景,宜各尽觞。”
明代文人同皇帝一样痴迷于雪景。不同的是,后者往往将雪视作国泰民安的祥瑞之兆,而前者更专注于寄情山水。明清之际文学家张岱写过两篇小品文,分别记述了山中观雪和湖上赏雪的趣事。其中一篇《龙山雪》如此写道:“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马小卿唱曲,李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址,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天启六年(1626年)十二月雪后的夜晚,张岱与数位友人登龙山观雪。群山被积雪覆盖,一片洁白,衬得月光都黯然失色。友人欲以音乐助兴,却因天气寒冷而发不出声音。众人直待三更天才准备返回。两位友人直接相拥着从山门沿台阶滚落而下,浑身沾满了雪花。张岱则坐着小羊头车,拖着冰凌归去。
清代宫廷绘画中有一类行乐图,专门表现帝后日常生活和游乐场景,其中不乏一些刻画宫中赏雪活动的精妙作品。在这些画作中,一般都会出现堆雪狮的景象。《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包括一组表现雍正皇帝日常生活的作品,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而十二月表现的主题正是“腊月赏雪”。画面左下方的庭院里,侍从们正用铲起的积雪搭雪狮子。一只一人高的雪狮已经基本成型,旁边的长桌上还有一位侍从在雕琢一只小型动物,从形态上看非常像一只雪猫。
宫廷画师郎世宁、沈源、周鲲、丁观鹏为乾隆皇帝合画过多幅行乐图。其中《弘历雪景行乐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两幅作品都描绘了众皇子堆雪狮的场景。画面上两位主要人物的动作大体相似:一位年幼的皇子双手托举一畚箕白雪,另一位年长的皇子站在雪台阶上,伸手从畚箕中取雪。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乾隆皇帝曾召大学士、内廷翰林等茶宴,并同众臣子以雪狮联句。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各地发来降雪情况的奏报,乾隆皇帝作了《再雪》一诗。诗中提到“已堆成雪狮于建福宫门,例也。”可见,雪天堆狮在清代宫廷也成为了一项传统活动。
宫廷女子自然也要参与堆雪狮的游戏。在另一幅《乾隆帝岁朝行乐图》中,六位女子正合力用雪堆制一只硕大的狮子。她们有的用畚箕盛装积雪,有的用小笤帚拍打狮背,有的用雪团为狮子塑形。其中一位女子似乎在铲雪时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干脆在畚箕上塑造了一只小雪狮。
除了雪狮子,清代宫廷还会堆雪象、雪马和雪罗汉。清代史料笔记《养吉斋丛录》记载:“冬日得雪,每于养心殿庭中堆成狮、象,志喜兆丰,常邀宸咏。乾隆壬申、乙酉,以雪狮、雪象联句。嘉庆戊寅,又堆为卧马二,东西分列,有与内廷翰林联句诗。”清代文学家褚人获在其文集《坚瓠补集》中记录了康熙皇帝南巡时所见的一则灯谜:“色相空时觉洒然,知君降自大罗天。笑他尘网真成碍,坐到冰消即是禅。不敢趋炎情默默,何妨守冷腹便便。想伊也惧春心动,早已消融在腊前。”谜面中的形象从天而降、大腹便便,能坐到冰消,又惧怕春心,用双关的方式非常巧妙地对应了谜底的雪罗汉。
堆雪狮、堆罗汉也是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赏雪习俗。产生于明代末期、鼎盛于清代中晚期的天津杨柳青年画对此就有不少描绘。民间画师高桐轩绘制过一幅《瑞雪丰年》,表现了儿童三五成群、各司其职,在庭院中堆雪狮的情景。画上的题诗“一时快雪喜晴烘,游戏场中六七童。好趁仓盈庾亿地,何妨白战补天功。”道出了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盼。另外一幅由齐健隆画店绘制的年画《抟雪成佛》表现了两位女子带孩子们叠雪罗汉的场景。画面右侧的简陋房屋暗示了这是一户家境普通甚至略显清寒的人家,而贴在大门上的竖联“清白传家”则透露出其清正廉洁的优良家风,既呼应了纯白无瑕的落雪,又衬托了温馨欢快的戏雪氛围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
以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满洲为代表的北方渔猎民族继承了古老的滑雪传统。他们长期使用滑雪板、滑雪杖和雪爬犁,并将其作为生产实践的重要工具。由于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沿袭下来的生产方式高度相似,再加上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这些民族发展出既有共同特点、又具各自特色的雪上器具和项目。
根据文献记载,赫哲人使用的滑雪板被称作“踏板”。清末历史地理学家曹廷杰在其著作《西伯利东偏纪要》中描述了踏板的具体形制:“雪甚,则施踏板于足下,宽四寸,长四五尺,底铺鹿皮或堪达韩皮,令毛尖向后,以钉固之,持木篙撑行雪上不陷,上下尤速。”按照清代一尺约合32厘米换算,赫哲人的滑雪板长约128-160厘米,宽约12.8厘米。滑雪板以鹿皮或驼鹿(堪达韩)皮包裹底部,毛尖向后,并用钉子将毛皮牢牢固定在雪板上。另据成书于1932年的《黑龙江志稿》记载:“赫哲人擒兽之器曰踏板。值雪深数尺,以木板长五尺,贴缚两足,手持长竿,如泊舟之状,划雪上,前进则板乘雪力,瞬息可出十余里。雪中乏食,则觅野兽往来求食之迹,捕而食之。凡逐捕貂鼠各物,十无一脱,运转自如,虽飞鸟有不及也。”作为典型的渔猎民族,赫哲人自古以来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过着“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的生活。由此可见,滑雪板和滑雪杖是赫哲人冬季外出狩猎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猎人以犹如飞鸟一般的滑行速度,成功捕获貂、鼠等各类野兽。
在赫哲语中,滑雪板被称为“恰尔齐科衣”。赫哲人的滑雪板用稠李子树、桦树、榆树等木材制成,其中稠李子树的木质坚韧而轻,是最理想的材料。滑雪板两端翘起,前端翘度大,中间突出,钻有两对圆孔,用来拴绑脚的皮带。前端还钻有小孔,可在不使用时穿绳而过,方便拖行。民族学家凌纯声曾于1929年赴东北地区进行民族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编著为长篇民族志著作《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书中收录了一副近代滑雪板的珍贵照片。它长185厘米,宽13厘米,中段有皮圈用来绑足。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有一副现代贴鹿皮滑雪板,征集于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它长197.5厘米,宽12厘米,厚1.3厘米,前端尖而微翘,中央有皮系带。滑雪板的底部用鱼鳔粘贴带毛的鹿皮,向后的毛尖可以使滑雪者在上坡时不易后滑。
鄂温克人最初居住在贝加尔湖沿岸的森林之中,元明时期扩展至黑龙江上游流域,清前期部分迁居至大兴安岭地区嫩江流域和呼伦贝尔草原地区。在鄂温克语中,滑雪板叫做“金勒”,主要以白桦树或松树为原料制成。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了一副近代滑雪板,长161厘米,宽17厘米,底部镶有犴腿皮,雪板上有用来绑脚的皮带,由呼伦贝尔市民族事务委员会拨交。鄂温克的成年猎人几乎每人都有一副滑雪板。一般步行三天的路程,滑雪一天即可到达。遇到好天气,一天可滑行80公里博鱼boyu体育官方网站。在林海雪原追捕猎物,滑雪板就是最得力的助手。鄂温克的小孩在12岁以后开始学习滑雪,还会参加滑雪比赛。
鄂伦春人世代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他们的滑雪板叫做“亲那”,用桦木或樟子松木制成,长度可达2米,前端较后端翘度大,中间有绑脚的皮套。滑雪板分薄厚两种,厚板适合在深雪中行进,一般情况则使用薄板。滑雪杖用没有节子的柳树、榆树等做成,下端削尖或安上铁尖。
达斡尔人在17世纪中叶前分布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江的黑龙江北岸河谷和外兴安岭以南的精奇里江流域河谷,17世纪中叶南迁至嫩江流域,后来又部分徙居呼伦贝尔、瑷珲及新疆塔城。达斡尔人的滑雪板“肯骨楞”选用轻巧而坚固的松木制成,前端略尖而翘起,底部包裹鬃尖朝后的野猪皮,既能提高滑行速度、减轻上坡时的力,也可以起到保护滑雪板的目的。
爬犁是北方民族为了适应冰雪环境而创造的重要交通运输工具。清代书法家、文学家杨宾于康熙年间撰写的东北地理著作《柳边纪略》中有一则关于“法喇”的记载:“扒犁,土人曰法喇,以木为之。犁而有架,车而无轮,辕长而软,雪中运木者也,驾以牛。” 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地方志《黑龙江外纪》记载:“扒犁,国语曰法喇,制如凌床,而不施铁条,屈木为辕,驾二马,行雪上疾于飞鸟,或曰此元时蒲与路之狗车。然今日不见有驾狗者,惟闻吉林属赫哲斐雅哈等处役犬如牛马,号使犬部。所谓狗车,当在其地。”这里的“法喇”就是满语中的爬犁。爬犁以木材作为原料,造型似车,车身上伸出两根曲木作为车辕,驾在牛或马身上,主要用来在雪地上运送木材。爬犁多以牛、马挽之,也有用鹿、狗作为畜力的。元代东北地区已有狗拉雪车。到了清代,这种狗车只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以及乌苏里江两岸和和滨东海地区为当地民族所使用。
成书于晚清的《西伯利东偏纪要》具体描述了赫哲人狗爬犁的尺寸:“以数犬驾舟形木架,长一丈二尺,宽一尺余,高如之,曰狗扒里。”换算后的狗爬犁长约384厘米,宽和高均约32厘米。《黑龙江志稿》对爬犁的记载更为详尽:“扒犁,满洲语曰法喇。制如冰床,而不施铁条,屈木为辕,似露车,坐低傍轮,前有轭而高,架以牛或马,走冰雪上疾如飞,亦可施帷幕衾绸以御寒。”可见,爬犁的形制几乎没有变化,只不过外面可以罩上一层绸布,以便阻挡寒风和雨雪,保证乘坐者的体温不致过低。《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中记录了一件赫哲人使用的雪车。它长247厘米,宽56厘米,高39厘米,上铺柳条,可以载物或载人。普通运送时需要五只狗,人多物重时要用更多只狗拖拽。如果四人乘坐,则需要十二、三只狗。头犬大多是雌性,并且受过特别训练。
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具有突出实用价值的雪上活动逐渐走向边缘,仅在一些边远山区、林区和国境线世纪初期,近代滑雪运动由俄罗斯和日本传入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12月,哈尔滨铁道局在黑龙江阿城市玉泉镇北山修建了中国第一座滑雪场。滑雪场建有越野和高山滑雪线路、一座小型跳台及其他配套设施,并提供滑雪器具。1938年12月18日,哈铁局在玉泉滑雪场举办了国际滑雪大赛。当日的《滨江日报》对此次比赛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大赛在滑雪取暖山屋落成典礼后正式开始。比赛项目包括小模范滑走、初学者不倒滑走、升降滑走、拾蜜柑竞走、滑雪场一周竞走和探宝。滑雪场准备了大量滑雪鞋(木质用具)用来出租。参赛者除了哈铁局的中、日、俄职工,还有来自齐齐哈尔铁道局和牡丹江铁道局的滑雪选手。1939年1月10日的《滨江日报》刊登了一则玉泉滑雪场购买滑雪新器具的新闻。根据报道,哈铁局社员体育会冰滑部为了提倡社员和旅客注重冬季户外运动,除了在玉泉开设滑雪场、准备滑雪用具外,又添置了四台爬犁,每台可乘坐二至四人不等,“可谓冬期滑雪户外运动乘用之佳良器具也”。20世纪30-40年代,在玉泉滑雪场参加滑雪运动的主要还是侨居在哈尔滨的人和日本人。
2. 单兆鉴,王博编. 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新疆·阿勒泰[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11:67.
3. 单兆鉴,阿依肯·加山编. 中国·阿勒泰国际古老滑雪文化论坛报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96-97.
4. 单兆鉴,阿依肯·加山编. 中国·阿勒泰国际古老滑雪文化论坛报告[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49.
20. 石云涛. 汉唐间狮子入贡与狮文化[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209-217.
24.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4.
26.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3.
27. 孛兰盻等撰,赵万里校书辑. 元一统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6:220-221.
31.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4.
33. [波斯]拉施特主编,余大钧、周建奇译. 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03.
34. 孛兰盻等撰,赵万里校书辑. 元一统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6:220-221.
37. 李云泉. 略论元代驿站的职能[J]. 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2):35-38.
41. 邓士龙辑,许大龄、王天有主点校. 国朝典故[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42. 张岱著,路伟、郑凌峰点校.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111.
43. 张岱著,路伟、郑凌峰点校.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49.
46. 曹廷杰著. 西伯利东偏纪要. 辽海丛书[M]. 沈阳:辽海书社,1985:2284.
48. 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篡. 黑龙江志稿[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273.
49.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编. 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M]. 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9:45.
5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办公室编.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旗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的社会情况[M]. 北京, 1958:24-25.
52.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385.
53. 中国体育博物馆,国家体委文史工作委员会编.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M].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0:324.
55. 曹廷杰著. 西伯利东偏纪要. 辽海丛书[M]. 沈阳:辽海书社,1985:2284.
56. 万福麟监修,张伯英总篡. 黑龙江志稿[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272.
59. 徐文东,朱志强. 中国冬季运动史[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62-63.
60. 哈尔滨铁道局. 哈铁举办之国际滑雪竞技大会今日在玉泉盛大举行[N]. 滨江日报,1938-12-18 (3).